D A R K T R U T H

投資是一門藝術,不是科學

閱讀是件好事,但對於絕大多數從小邏輯教育不扎實的散戶來說,閱讀並不是一件好事。因為閱讀會讓絕大多數人,對於片段的事實,產生錯誤的期待和錯誤的行動,進而造成錯誤的結果。

何謂藝術?何謂科學?最簡單的比較方式,就是科學是可以「公式化」的,也就是你只要遵從著既定的公式,就能夠得到一模一樣的結果。而藝術則剛好相反,你把所有能夠量化的客觀條件都設定成跟畢卡索一樣,你還是畫不出跟畢卡索一樣的偉大作品。

時下報章雜誌常見的名言「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」,你我都朗朗上口,但對於95%的人來說,真正的事實卻是「你一理財,財就離開你」。這也完全不需要爭論,請你實際去問問一百個自己的親朋好友,能夠長期穩定在金融市場裡,每年都獲利的比例有多少?恐怕有一個不賠錢就已經偷笑了,而且往往賠越多的越不敢承認。

華倫巴菲特、喬治索羅斯、彼得林區等這類人物是藝術家,不是科學家。他們靠的是自己敏銳的商業直覺、超乎常人對市場走向的洞悉、以及凡事超前思考的心理素質,他們靠的是他們獨有的「優勢」,而不是一套套能夠「公式化」的定律。

坊間太多太多的書籍在幫你整理巴菲特的投資定律、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或各式各樣的什麼K線戰法、存股心法...八拉八拉,那照理說看過的人都應該照著這些SOP像他們一樣成為超級富豪了啊,為什麼實際的結果卻是一個賠的比一個慘呢?

所以結論就是,投資是一門藝術,不是科學。既然是藝術,就表示它是不可能按照一個固定的完美公式依樣畫葫蘆的。你再怎麼解析巴菲特選股原則、再怎麼熟讀彼得林區選股戰略、再怎麼鑽研各種技術線形或買賣指標,相信我,你成為巴菲特第二的機率,仍然比你去賭場裡贏錢的機率還要低。

美國的經濟學家Lyndon LaRouche曾說過一段相當令人值得省思的話:「現在學校裡所教授的總體經濟理論完全是垃圾。總體經濟的走向是不能單單用數據來預測的。因為社會組織結構的發展和社會物質文化的積累,會造成人類思考模式的改變,進而造成行為模式的改變……。這就是為什麼每當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,社會總是一片震驚」。

的確,不管是採用宏觀總體經濟理論的價值投資派,或是只注重價量和籌碼關係的技術交易派,就我們實際看到的結果,往往是一批又一批新的賭客,在這個金融大賭場裡不斷地輸光他們的錢,然後不斷地再尋找新的統計數據、新的計算模式、新的操作工具,然後週而復始。

而唯一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獲利的,只有那些不斷販售你新的統計數據、新的計算模式、新的操作工具的「賭場周邊行業」。而他們的主要獲利來源,也是來自於販售他們最新的「必勝賭術」,絕對不是自己下場投資的獲利。但講的現實一點,這些「江湖術士」至少比這些賭客們還都還更了解這遊戲規則的真相。

懂意思了嗎?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,跟畢卡索之所以是畢卡索是一樣的,你不會因為拿了跟畢卡索一樣的畫筆就成為畢卡索第二。同理,你再怎麼研究、模仿巴菲特的選股和思考模式,你都不會成為巴菲特第二,因為你不是巴菲特,你是你。

而且說真的,與其去金融市場裡不斷輸錢,不如直接去賭場下注,至少賭場裡每一種遊戲的規則都相當清楚,你連輸贏的機率都可以算的出來,而且敢開賭場的一定童叟無欺、公正經營,大家各憑對機率的拿捏以及部分的運氣來定輸贏,願賭服輸。

但金融市場比起賭場更是一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,賭場裡你怎麼輸的你清清楚楚,機率都算的出來,但是金融市場裡你根本算不出你贏的機率,最後往往你怎麼死的都不知道。

你我都一定看過一堆例子,就是一個長年在職場上非常成功的人,卻在短短幾年不到的時間,就把在本業裡所賺到的錢,在金融市場裡付之一炬。於是他只好再重新回到職場上,重新累積他的下一筆賭資。

而依照經驗,這些人每次會選擇的新投資工具,槓桿往往會越來越高,因為賭客的心態總是想這一筆就把過去所輸的一次贏回來。可想而知,越高的槓桿對於這些弱勢玩家而言,只會越快把錢輸光而已。

總之,對散戶來說,「你一理財,財就離開你」是個鐵律,是個經過一再驗證的鐵律。

需登入會員才能留言 會員登入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