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曾有個網路笑話,說未來會統一台灣的,可能不是共產黨,而是阿里巴巴(淘寶)。當然,這就只是個網路笑話,切勿多作政治聯想;但稍加思考一下,不難看出其所代表的涵義。當一個市場系統,已經大規模佔據你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全部時,只要它的遊戲規則一改變(也許是接受的貨幣別等等),那麼改朝換代,也許就只在一夕之間。例如當人民已經對鴉片上癮而無法自拔時,要他們拿真金白銀,或甚至主權或自尊出來換,也都在所不惜了。
只是,多年過去了,共產黨沒有統一台灣,阿里巴巴也沒有。而佔據台灣網購市場最大份額的,也不是淘寶,而是「非中資」的蝦皮。先不論蝦皮到底是真正的新加坡公司,還是「星皮中骨」;單是看蝦皮上所販售的東西,有很大比例,其實就是淘寶貨,不是嗎?甚至許多商品的圖片和簡介,都是直接從淘寶拿來複雜貼上的,連改都沒改。
貿易的本質就是這樣,把低成本(土地、廠房、勞工...)地方所生產的產品,拿到高物價(購買力)的地方去賣。而在資訊發達的現代,這樣的本質被雙重加速。一旦發現利潤空間而捷足先登者,便可快速地佔有市場;但相對地,競爭者隨即也會出現的又快又多,可享受市場獨佔或超額利潤的時間,都無法持續太久。
但每個網拍平台(淘寶、亞馬遜、蝦皮...),確實都有不少人,抓住其崛起的主升段黃金期,賺了不少錢。坊間也越來越多,教人「買空賣空」的課程,宣稱可以讓您在沒有資金、沒有商品、沒有人脈、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還能在這些網拍平台開店,邁向財務自由之路......。雖然我們都不是數學家,但是這聽起來還不錯對吧?當然,你還是得先有錢繳學費給老師!
舉凡那些能在大陸以極低成本生產的東西,諸如:家居用品、汽車用品、紡織產品、運動用品、3C周邊......等等,這些工廠經常落座於佛山、東莞、義烏......等地。當然,有些行業已經大規模移往越南了,例如鞋業和成衣業。但是當台商及外商,大舉把工廠遷往越南之際,那些中國本土的工廠,可沒有跟著這麼做,它們還是繼續生產。
中國這幾年流行起了「平替」一詞,全名是「平價替代品」。顧名思義,在諸多領域的商品,都有越來越多所謂的「平替款」,可供消費者選擇。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總體經濟普遍疲弱的現在,無力打腫臉充胖子,而只著重於實用性C/P值的民眾,佔據市場越來越高的份額。
台灣的「平替」風,還沒有中國那麼普及和全面。畢竟,台灣消費者的「品牌意識」滲透的遠比中國還要早很多。例如台灣人的運動鞋還是要NIKE、ADIDAS......這些國際知名大牌。國中生要是穿個台灣品牌JUMP運動鞋去學校,那大概率就打不進班上那群「二代會」裡了。不過,並非所有領域都如此,例如台灣消費者已經最大量、最習慣使用的平替品之一,就是iphone的充電線。Apple原廠的一條要990元,但夜市的一條只要99元。
舉凡這類「有平替選擇」的商品,在蝦皮上放眼望去,幾乎都已經是淘寶貨的天下了。雖然商品頁面都寫著[台灣發貨],但其實都是從中國發貨的。而這些「掛蝦皮賣寶肉」的商家,很多都已經是中國大陸的廠商自己在經營,而不是台灣人在經營。這也是我們這篇要說的重點,以及從這個現象之中,還有什麼有機可乘之處。
店海戰術
只要您現在打開蝦皮,一定會發現,幾乎在每個領域,都有一大堆不同的店家,賣著極度雷同的東西。而這些看似「百家爭鳴」的店家,在背後其實都是同一個集團在經營的,貨源一樣就是那些淘寶貨的工廠。可能您會誤以為,那是台灣的賣家,從淘寶的工廠叫貨,把商品登上蝦皮,等有消費者在他的蝦皮賣場下單後,才把訂單轉到淘寶工廠,然後由工廠直接出貨給消費者,空手套白狼。
早期確實有可能這樣,但現在那些網店的真正店主,其實都是大陸人了。他們注意到了台灣的蝦皮市場之後,早已經自己從上到下一條龍作業了。而他們跟經營淘寶的策略一樣,在蝦皮也開始大量使用所謂的「店海戰術」。也就是那些看似「百家爭鳴」的店家,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工廠或集團。
店海戰術的意義在那裡?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如果今天市場上只有A、B兩家店在賣同一款商品,那麼平均來說,兩家店會被消費者搜尋到的機率或比例,會是各50%左右。但如果今天的其中一方,開了九家店,假設是A1、A2、A3......一直到A9,那麼平均來說,A被消費者搜尋到的機率或比例,就會從50%變成了90%了。而且,這A1~A9的九家店,還會有各自的店名、各自的圖片、各自的風格,足以讓您認為,這就是九家不同的店。
這讓我想起了,台灣的房地產法規,在處理優先承購權的時候,也是以「人頭」來抽籤,而不是以「持分比例」來抽籤的。舉例來說,一塊土地有1/10的持分要被拍賣,此時另外9/10的所有權人,是有優先承購權的。但如果有優先承購權的人,不只一位時,該怎麼處理呢?答案是抽籤決定!再假設A持有1/10的產權、B持有8/10,怎麼抽籤決定呢?答案是A跟B都是各一支籤!(延伸閱讀文章:暗黑生財術 - 放款)
沒錯!你想的沒有錯!實務上的做法,A會把他1/10的持份,再分割給10個人持有(假設是A1、A2、A3......到A10),每人持有1/00。如此一來,在優先承購權的抽籤中,「A家」就會有十隻籤,而持分高達8/10的B,如果沒有如法炮製,那他還是只會有一隻籤。這種戲碼在台灣「繼承者眾」的今日,天天都在上演。當然,如果祖先沒有留土地的人,大概是不會知道這些的。沒關係!下次投胎再努力一點!
版主讀大學的時候,曾住在台北市古亭捷運站附近的廈門街。廈門街最有名的,就是從頭到尾一家接一家的家具店。而當時身為窮學生,總想要一家一家問,問到最便宜的再買。我到現在還記得,當我逛完第一家店,知道想買的家具大概的價格後,繼續往馬路對面的另一家店走去。剛進到第二家店時,沒有看到老闆;結果過沒幾秒,剛剛在第一家店招呼我的老闆,也跑過馬路,來到第二家店,繼續招呼我。我當時心想,整條廈門街的家具店,該不會都是他們家的吧?於是我放棄掙扎,在第二家店就買單了。
神對手與豬隊友
台灣的中小企業,光是應付政府的種種規範,就不知道要耗去多少比例的成本。曾有非正式的統計顯示,台灣所有的中小企業,有高達20%~30%的成本,其實都是花在「應付或滿足政府的法規」等,與本業無關的事情上。舉凡企業中的會計、財務、法遵、人資......等部門及人員,有很大比例都是為了,要滿足或符合政府的種種規範,才存在的。(延伸閱讀文章:寫給想要創業的年輕朋友)
如果這些成本,可以全部都轉移到商品或服務的買賣本質上,那麼消費者整體而言,應該會得到遠比現在高很多很多的C/P值。例如台灣的車價以及交通法規,就都是極度不合理且無效率的存在。(延伸閱讀文章:台灣的速限為何都不科學)
但是有什麼辦法呢?我們在【通貨膨脹的另一個暗黑真相】等文中都分析過,台灣公務員的地位,比總統還要穩,以至於他們完全沒有追求進步和效率的動機。多做多錯、少做少錯、不做不錯。凡事保守為上、明哲保身、等退休領終身奉,才是上策。
另外,台灣也被垢病很久的,旅宿價格偏高、C/P值低,也一樣不是業者的集體貪心(當然,逐利是商人本色),而是這個產業的各種「非直接成本」真的就是那麼高!沒有人想做賠錢生意或慈善生意,但台灣現在除了土地、營建、裝潢、水電......的成本都飆高以外,旅館業者還超級容易被各種政府單位「合法勒索」。版主有好幾位朋友,都是在台北車站附近經營旅館的,幾乎沒有一家,沒被消防安全檢查勒索過。
先是以消防檢查為名,到你的旅館(喔!還有補習班業者也是),用滅火器把你的大廳噴的亂七八遭,說是要檢查滅火器是否可用。然後列了一堆這裡不合格、那裡不合格......的表單,下次要再來檢查。如此反複幾次之後,業者實在火大了,要它們把所有不合格的地方,一口氣全部列出來,我一次花錢全部改到好,以後不要再來煩我!
事情哪有那麼簡單,它們沒有幫你全部檢查一遍的義務,只能針對每次來檢查時,發現什麼需要改善,就叫你改善。只是下次來檢查這次改善的部分時,又恰巧會發現另一個需要改善的地方......。所以,如果你要一次性全部檢查,請聯絡這間消防顧問公司。往往,這些「消防顧問公司」,都是消防檢查部門的高官,退休後出去開的。說也奇妙,當你開始付錢給消防顧問公司之後,就再也不會被各種莫名其妙的消防檢查給騷擾了!
但是,私下向我抱怨這些事情的業者,會要我寫出來嗎?不會!他們只想安安靜靜的做生意,所以連跟我講這些事情的時候,都再三要求,不可以寫出任何,會「被對號入座」的指控。然而,這還只是旅宿業的其中一個「看不見的成本」,它們還有很多其他看不見的成本。然後,各行文武百業,都有著類似但不同的隱形成本,在消耗著他們的產能及資本。
版主甚至在某個觀光縣市的某個場合,親眼見到某位官員,直接公開地說:「這一區的XXX要通過,都要我蓋章!」很多事情,當我們完全只站在消費者角度去看的時候,也許只能看到很偏頗、很失真的一面。但如果能以經營者的角度,重新去檢視,相信就會有許多截然不同的樣貌。當然,如果是自己有親身創過業、做過生意的人,一定更能理解我在說什麼。
政策下的漏洞突破口
再回到蝦皮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