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來源:假租廠房真堆垃圾
這個世界上,不知有多少領域,都存在著人們理所當然為之辯解的錯誤正義,將人們的生活,持續地推向本末倒置的集體虛偽。除了個人領域直接相關的生涯決策外,公眾領域更存在著,無所不在的政治正確。有的時候是明知故犯的沽名釣譽,有的時候是徹頭徹尾的盲從無知。不論是哪一種,終將人類導向那早晚即將到來的審判。
很多時候,當一個生態系統的容納量達到極限,解決的方案或法規,又沒能及時跟上時,亮麗政績下的黑暗陰影,就只能越來越大。偶爾陰影大到被攤在陽光下,人們便又理所當然地,掩蓋那露出的陰影,以及讓陰影露出來的人。而絕大多數的人們,則繼續活在無知的政宣洗腦,守護者他們理所當然的錯誤正義。
每當喝完一罐寶特瓶裝的飲料時,你是不是也總是理所當然地,想找個資源回收桶把它丟進去,而不是丟在一般的垃圾桶?如此根深蒂固的環保意識及回收觀念背後,您是否有思考過,這些寶特瓶最終的真實去處呢?資源回收的糖衣包裝之下,又有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暗黑真相呢?
大家應該都對那個,綠色的三角形回收標誌不陌生,在竹科工程師……啊,不對,說錯了!在這個標誌的底下,通常寫著Recycle的英文,但嚴格來說,完整的中譯,應該是回收利用,而不是只有回收。也就是要完成回收及再利用這兩個動作,才算是完成了Recycle這個字的完整內容,就像許多竹科工程師…啊不,沒事!沒事!
先說回收的部分,台灣的回收工作,確實做得不錯(以寶特瓶來說),不僅是民眾的回收意識普及,回收從業者的工作,確實也都做的盡力。但,這些寶特瓶,不管是從路邊的阿婆,還是從資源回收桶裡,被集中到了資源回收廠後,又是什麼樣的故事呢?
標準的回收流程是,寶特瓶會先被擺在一條長長的傳輸線上,然後傳輸帶的旁邊,會坐著5到10個阿婆阿北,負責扭掉瓶蓋(包含瓶蓋下面的那一圈)、脫衣服(割掉瓶身包裝紙)、倒出瓶中異物(廚餘、煙蒂、牙籤等等)。去除雜質後的「純瓶身」才是能再利用的材料。再來就是絞碎這些寶特瓶成粉狀,然後加熱溶解後,再加入新的原料,製成回收再利用的射出成型料。但是這種混了回收料(業界叫「垃圾料」)的射出料,是沒有辦法再射出成寶特瓶的,只能做一些,不透明而且彈性低要求的塑膠產品。
所以,第一個暗黑真相就是:回收的寶特瓶,是沒有辦法再製成寶特瓶的。越是需要透明度以及彈性的產品,越需要一手的原料來製作。那麼由此可以延伸的思考就是:台灣是否有那麼多的次級塑膠製品需求,可以去消化超大量的一手廢寶特瓶?如果沒有辦法,那麼那些輪不到被再利用的廢寶特瓶,又跑去了哪裡呢?講到這裡,大家可以思考看看,你每天走進7-11,那整面牆上一排排的瓶裝飲料,是不是幾乎都是透明的?那些全都都不是回收再利用料,都是一手料!
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,對寶特瓶或刺激塑膠瓶的製造商來說,即使是處理過後的乾淨回收料,成本也是一手原料的好幾倍以上,而且摻了垃圾料的射出料,對射出成型的機器模具來說,是非常傷的。所以如果你是寶特瓶製造商,您會不會因為「環保救地球」的理念,而去使用成本高好幾倍,又讓射出機器壽命減短的回收料?
再繼續回收這個環節,那些回收阿婆,最後把寶特瓶送到哪裡?送到資源回收場,然後回收場會秤重給她現金,對吧?所以是回收場跟她們「買」下了這些寶特瓶,為了什麼?為了環保,還是為了錢?注意,回收場絕對不是把這些寶特瓶,處理成可再利用的回收料後,再「賣」給寶特瓶的製造商,而是用處理後的回收料(通常會壓成一個大立方體),去跟政府申請環保補助,然後把回收料「送」給製造商。那麼,現在第二個暗黑真相就是,寶特瓶製造商(或其他次級塑膠品)會不會願意用那些,連你都不願意用的垃圾料呢?即使是免費送給他。
很顯然,回收場遇到的困境就是,這些回收料「送」不出去,怎麼辦呢?台灣對於垃圾的基本處理方針是:能燒的就燒,不能燒的就掩埋。而如果拿到合法有牌的掩埋場,你還要付錢,給掩埋場。而且,每座掩埋場能買的塑膠廢料,是有比例上限的。更可怕的是,全台灣370多座的掩埋場,目前只剩不到20座還沒滿,保守估計再5到7年,這些掩埋場也都會滿了。怎麼辦呢?蓋新的掩埋場?蓋在你家附近要不要?
所以,回收場只能把這些,已經領完環保補助的廢塑膠立方體,堆放在自己的回收場空間,直到有一天真的再也堆不下的時候,就會用非法的方式,想辦法把這些垃圾料,從自己的倉庫裡弄消失。可能是偷埋或偷丟在,不合法的掩埋場或荒郊野外,或是像一開頭的新聞一樣,去租一個倉庫,把垃圾料放過去,然後擺爛閃人,成為所謂的「環保蟑螂」。
所以,寶特瓶回收,在某種程度來說,幾乎可以說是一場騙局也不為過。但是有解嗎?沒有。寶特瓶實在是太方便、太好用了,而人性一旦習慣了方便,就很難很難回到,任何不方便的簡樸了。只能以形式上的遮羞布或贖罪卷,來掩埋自己破壞地球生態的罪惡感。
故事還沒有說完
讀者留言 : 01
WEWE
2024/12/15不知道現在這麼夯的ESG概念,有沒有辦法讓政府和企業可以著手解決這個問題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