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 A R K T R U T H

我愛身分地位

歷史的發展中,有些進步是好事、有些則不見得。例如農業科技的發達,造成農產量大增,基本上人類不會再有饑荒問題(但會有分配不均的問題)。工業科技的發達,讓我們生產各種生活用品的效率大增,例如汽車的普及,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。或是像電視、手機、網路的發明,也都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,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。

只是,在時代日新月異的進展下,現代人的整體快樂指數,平均來說並沒有比以往物資缺乏、科技落後的時代還要高,大家知道為什麼嗎?除了因為科技的發達,造成大家「快樂滿足點」的大幅提高之外,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就是現代人的社交中,充滿著各種,以往可能在貴族王室之間,才需要的虛偽應酬

比較社交的由來
勢利(snobbery)一詞,最早出現在1820年代期間。這個詞的由來,據說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許多學院,都習慣在學生名單的姓名旁,註明s.nob(sine nobilitate,非貴族),以區分非貴族家世學生。而snob一詞被發明之初,原先最早是指地位卑微的人,但後來卻轉變為,與原意幾乎相反的意思,也就是:對別人的卑微地位感到反感。

西元1848年十月,英國的《晨間郵報》(Morning Post)新增了「宮廷活動版」,專門報導上流社會的宴會、休閒生活、喜訊及訃聞。那便是現代各種炫耀社交媒體平台的始祖。也就從那時候開始,平民老百姓越來越能夠輕易的知道,上流社會到底過著什麼樣的日子,進而產生羨慕、妒嫉、模仿或比較的心態。

兩百年後的今天,在FB、IG、YouTube、TikTok......等各種社交媒體上,傳播的威力早已跟「宮廷活動版」不是同一個級別。例如訂了 i-phone15的人,都要將訂購單截圖上傳到自己的社交帳號,深怕其他所有買不起的人,不知道自己買了最新的 i-phone 15。藉由這種「地位比較」所帶來的滿足感,即使很多時候參雜了虛假或誇大,但其帶來的精神刺激,在現代人類社會中,已如毒品般根深柢固。

曾有一位年輕的讀者弟弟,向版主抱怨,跟朋友出去時,為了有面子,所以「租」了一個女友,陪他一起去。但最後現實跟想像產生了很大的落差,悔不當初。這就是現代社會比較社交的一種,另外像一堆女人,買不起真品名牌包,就背高仿,也是一樣的心態。而真品名牌包之所以能成為名牌包,賣的那麼貴,也是一樣抓住了比較社交的原理;人們都喜歡那種,「我比你高一等」的優越感。

下次不要再這麼傻了,沒女伴就沒女伴,不會怎樣的。就算朋友帶了很正的女伴,也不代表什麼;他也可能是租來的,或是舉債硬撐出來的。

打破階級藩籬帶來的「新希望」
君權神授的藩籬被打破了之後,人們開始懷抱希望,什麼樣的希望呢?一種「只要我努力,也有機會成為貴族」的希望。這和以往的奴隸,從出生到死,都認命的接受,自己就是個奴隸階層,所秉持的人生態度,出現了革命性的改變。

在這個人人皆有機會成為貴族,卻無法人人都成為貴族的時代,人們開始必須承受「希望的落空」,以及必須承受,那些比你醜、比你笨、比你矮、比你胖、成績比你差的同年鄰居,有一天竟然飛黃騰達了,但是你沒有!

◎好朋友的成功,是最令人難受的。

也是有過科學研究的,中古時代的奴隸,其平均的快樂指數,是比現代的中產階級還要高的!因為他們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時代,並不會覺得自己被剝削了。甚至偶爾他們見到路過村莊的貴族或王室,也不會覺得太羨慕。因為他們比較的對象不多,而且能比較的對象中,絕大多數也都跟自己差不多。

現代社會中,絕大多數的普通人,所能享有因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活便利,都是以往的王室、貴族,完全無法想像的。而現代的普通人,在一生當中,能夠追求財富與滿足的機會,更是中古世紀那些看天吃飯的農民,所完全無法想像的。但是,現代社會的絕大多數普通人,對於生活或人生的各種「不足感」,卻遠遠超過從前。

在過去的歷史裡,對於不平等的階級待遇低度期望,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都被視為正常且明智的狀態。而在階級藩籬被打破,以及從十八世紀開始的政治、工業、消費革命後,人們物質生活突飛猛進的同時,心理上的痛苦卻不減反增。其原因就在於,這些革命都帶來一種新思維:相信所有人都擁有平等的天賦,而且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的能力。聰明的讀者應該能猜到了,沒錯!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這樣的。

◎政府只有為人民創造更多追求財富和幸福的機會,才有存在的價值。

◎在美國建國以前的歐洲世界(全世界),女兒和遺孀是沒有繼承權的。

◎大眾媒體的成長,更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「新希望」。1946年,只有0.2%的家庭有電視機,到了2000年,這個比率已經高達98%。更不用說後來網路(到無線網路)的發明了。

這個「新希望」的雀躍,不斷鼓吹僕人爬上社會的頂峰,勉勵他們成為企業家、法官、科學家或甚至是總統。不過,這樣的信念忽略了一件事,也是《暗黑真相網》常說的,那就是:「特例不代表常態。」在一段時間過後,隨著大多數人並未能提升到那個,他們「可能」可以到達的高度後,他們的情緒便開始低落;對自己或其他人的憎惡,也變得越益強烈。

◎盧梭:財富的重點不在於擁有許多財物,而在於擁有我們所渴求的事物。財富不是絕對的概念,而是相對於慾望而言。

◎只要我們期望不高,達到快樂的門檻也就不高;但是一旦社會灌輸我們沒有上限的期望,我們便可能痛苦不已。

精英制度
◎歷史上安慰窮人的三種論述:
一、窮人(農民)是社會上最有用的一群。
二、地位低落不代表道德低落。
三、富人罪惡且腐敗,其財富皆是掠奪窮人而來。

◎鼓勵現代人追求成功的三種論述:
一、富人才是有用的一群,不是窮人。
二、地位高地確實帶有道德涵意。
三、窮人罪惡且腐敗,其貧窮乃因愚蠢而來。

《國富論》的作者亞當斯密也說過:「擁有大量財富並無法讓人免於焦慮、恐懼及悲傷,有時候甚至還會讓人更添困擾。」但他也同時對社會上充斥這類人物深表感激。原因在於,文明的存續與社會的福利,全都仰賴於人類累積多餘資產、炫耀自身財富的慾望與能力。就是這種慾望促使人類耕種田地、建造房屋、建立城市與國家,並且發明各種科學與藝術,以提升並豐富人類的生活。也就是這種慾望,徹底改變了地球的面貌,把荒野的叢林變成肥沃的田地,把貧瘠的海洋開發為生活必需品的新來源。

十九世紀開始的精英制度,挑戰了兩個極端的平等主義世襲主義精英制度所追求的,不是所有人都財富平等,而是精英和貧窮階級的地位,符合階級成員本身的素質。但是在精英制度延續了幾代之後(例如《暗黑真相網》常說的:台灣現在是裙帶資本主義的第四輪),很明顯地,精英制度的「新希望」落空了,而世襲主義則又重新拿回了歷史主導地位。這導致現代社會的比較社交中,必須充斥越來越大比例的虛偽應酬。

在傳統的封建社會裡,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出生背景,而不是一個人在一生中,經由努力所獲致的成就。但是現代社會精英制度的野心,就是要徹底翻轉上述這項天生等式,把世襲而來的特權或貧苦完全剝除,改為依據個人的努力成就,來決定其在社會上的位階。但是在變動越來越快速的經濟體系,爭取地位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;而這所謂的不確定性,大概可以由「運氣」一詞來概括。可惜的是,如果用運氣來解釋人生的成敗,在精英制度的現代社會,通常無法讓人接受。

所以,在世襲主義以及運氣成份,在精英制度當中,偷偷地佔去越來越高的比例之後,所造成的必然後果,就是人們的比較心態以及虛偽應酬的劇增。在各種科技進步的便利生活之下,人們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,卻沒有辦法等比例的增加。當面對身分地位的問題時,所有人的情感都一樣脆弱。

到這裡為止,是不是完全呼應了《暗黑真相網》一直以來,試圖灌輸給讀者的觀念,也就是:
現代人一輩子所能達成的總成就,70%取決於你的父母是誰、25%取決於機運、5%取決於努力。

◎西元1800年,美國的勞動人口,只有20%受雇於他人;到了1900年,這個比率已經上升至50%;截至2000年,更高達90%。而在西元1800年的美國勞動人口中,只有不到1%是受雇於員工人數500人以上的組織;到了2000年,這個比率已經達到55%。

解決之道
簡單的說,就是不要千方百計地只為了活出,被這個社會或他人所期待、認可的樣子。在這個比較社交的現代社會中,大多數人對於大多數事物的看法,其實都充滿了嚴重的迷思和錯誤。但往往,最荒謬的習俗和最荒唐的儀典,都有著相同的藉口:「這是傳統。」因此,從哲學角度的解救之道,就是不必理會外人的認同或譴責。真正重要的,不是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,而是我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。

每個時代的社會,都會特別崇敬若干種類的人,也會譴責或漠視若干種類的人。然而,這「成功」的定義,並非永恆不變,也絕非普世皆然的。例如在西元前400年的斯巴達,對於成功的定義,就和現在截然不同。由於地位的決定條件不斷改變,因此造成地位焦慮的因素也隨之變化。

亞當斯密也在《國富論》裡,語帶諷刺地指出,如果從維繫生命的觀點來看,現代的物質社會裡,確實有無數的東西是完全不必要的。但與此同時,有如此多不必要的東西被視為必需品,是因為現代人如果不擁有這些東西,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敬重,進而無法保有心理上的安寧。也就是說,貧窮所帶來的真正痛苦,不在於身體上的不舒適,而在於別人譴責的目光所帶來的羞慚。

◎記住善變的機運,在我們獲取榮譽的過程中,所扮演的角色;我們經常看到機運趕在優秀表現的前頭,而且經常是大大超前。

我們只要客觀檢視自己的成功與失敗,應該會發現,其實沒有那麼多值得驕傲或羞愧理由,因為有許多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,根本不是我們自己所能夠控制的。唯有認清這些真相,才有辦法跳脫出,現代人飽受的嫉妒和慾求之苦。

◎理解不一定能夠預防問題發生,但至少可以教導我們如何解決問題,進而降低我們遭受壓迫、被動無助及困惑不解的感受。

相關文章

需登入會員才能留言 會員登入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