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 A R K T R U T H

經濟復甦的手段,與意外惡果

◎所有經濟問題的根本所在:錯誤經濟觀念的灌輸。

◎經濟改善的唯二方法:「生產力的提升」以及「投資於創新」。(編按:也可以從別的國家手裡搶

◎前美國總統雷根:「政府不能解決問題,政府本身就是問題」。

◎在過去的十年當中,99%的人沒有加薪,生活水準下降;但與此同時,頂層1%的人,所得卻成長了300%。

◎政府的各種補貼,使得太多資金流向單一部門,代價是其他部門的投資不足。(編按:餅就是這麼大,有人多吃,就有人少吃。

◎薪資的成長越來越不平均,5%的勞動力貢獻了超過1/3的產值。

◎當今的經濟,迫切需要更多思考導向人才。

◎通常經濟衰退時,製造業就業機會減少的幅度,會比其他產業更大。

◎政府為了支持勞工,制定了立意良善但方向錯誤的政策。

◎政府為了造福勞工而設立的法令,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惡果,對勞工的傷害遠大於幫助。

◎創業不是為了錢,而是地位。金錢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。

◎所得排名前10%的人貢獻了40~50%的GDP,而排名前1%的人則貢獻了20%的GDP。

◎支持所得重新分配的人,低估了向成功人士加重課稅所造成的社會成本。

◎民粹派政治人物,會在不失去51%選票的前提下,設法對富人課徵最高稅率。

◎在錯誤觀念營造的社會氣氛中,沒有政治人物能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案。

◎今天銀行所扮演的角色,已經從籌措資金,大幅轉變成替風險訂價、整合、擔保與創造市場。

◎願意承擔風險,是財富的主要功能。

◎立法者多半是差勁的投資人。

◎政治人物通常帶著荒謬的信心,沒怎麼經過實驗,就進行大規模投資。

◎奈何今天統治世界的是政權,不是經濟邏輯,特殊利益團體的角力決定了政治的選擇。

◎政府的投資成本很高,好處卻曖昧不明,和政府倡議的其他努力一樣悲慘。

◎我們什麼時候看過政府執行專案的結果,是符合預算、準時完成又超乎預期的好呢?既然如此,我們憑什麼要相信政治人物下一次就會把事情做好?

◎立法者選擇投資專案時,著眼的也不是經濟上的可行性,而是爭取選票的能力。

◎政治人物做的是重新分配價值,而非創造價值;創造價值非常困難,重新分配卻很簡單。

◎政府的投資計畫無論是借錢還是印鈔票來支付,最後都會導致加稅。

◎如果納稅人無法認清,政府的振興經濟政策,只會留給他們一張天文數字的帳單,不會產生任何永續性的成果,他們很難不為此付出代價。

◎健保的問題是浪費資源,就像跟朋友出去吃飯,不管誰點什麼都平均分攤,這種安排會導致每個人都想點龍蝦和魚子醬。

◎真正應該受到保障的人,是付得起保費的人。

◎我們應該反過來讓使用者付費,依照經濟貢獻度分配政府福利。

◎最終支付消費稅(台灣叫營業稅)的,其實是消費者。政治人物偏好提高企業稅,是因為大部分消費者不知道他們因此被課稅。

◎政府向有錢人課稅、再重新分配給窮人,結果並不會比有錢人自己付錢給窮人更好。

◎向有錢人課稅並重新分配給窮人,必須為此付出代價的是中產階級。

◎隱藏在向有錢人課稅背後的醜陋真相是:通常真正被課稅的對象是中產階級和勞工。

◎由於品質的變化很難衡量,經濟學家通常不理會品質的改善,也無視於品質的改變速度。

◎過去幾十年來,我們的貧窮家庭,其實過得越來越好。

◎真正幫助窮人的只有日益提升的生活水準;真正拯救窮人的是商業。

◎我們應該珍惜好運,而非感嘆貧富差距。

需登入會員才能留言 會員登入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