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動收入與財務自由的暗黑真相
- 2021-11-01
- 投資跟你想的不一樣
富人買進資產、窮人只有負債、中產階級買進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......。應該不少人可以認得出這些內容,就是出自於二十年前開始的《富爸爸窮爸爸》一系列書籍。也從那個時候開始,被動收入與財務自由這兩個名詞,徹底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中。除了報章雜誌的不時報導外,更形成了所謂的「財商界」;然後以「建立被動收入」與「達到財務自由」為中心價值的書籍或課程,多到我們根本記不住那些作者或老師的名字。但大多數的作者或老師,都在曇花一現之後,默默的從市場上消失;偶有活過好幾年的老師,隨便一搜尋也都是破綻百出、黑歷史連連。
所以,對於絕大多數的散戶、中產階級、普羅大眾......(或不管您怎麼稱呼自己)而言,追求被動收入、追求財務自由,到底是否為一件值得去做的事?到底是否為一件「正期望值」的事?又,絕大多數的散戶、中產階級、普羅大眾......,在經歷二十年的被動收入與財務自由風潮後,所得到的平均結果為何呢?
人生最大整體快樂值
達賴喇嘛說過:「所有人追求的所有目標的最終形式,都是『快樂』。而金錢只不過是人
通貨膨脹是被動收入、財務自由這個領域議題的主要假想敵。因為絕大多數中產階級(和以下)的人,其勞務所得的增漲(累積)速度,是完全跟不上真實通貨膨脹率的。所以,他們也才把希望寄託在一些,看似可以「用錢賺錢」的機會。
有錢人的賺錢速度 > 硬資產的漲價速度(房地產、奢侈品等稀缺資源) > 實際的通貨膨脹率(政府印鈔票的速度) > 民生用品的漲價速度 > 中產階級的賺錢速度 > 窮人的賺錢速度
但是關於這個議題,今天要再告訴您一件很殘酷的事實:
絕大多數中產階級(和以下)的人,其心智成熟度,並沒有強大到,能夠在每天波動的金融市場(或其他看似可以用錢賺錢的市場)中,維持平靜。特別是那些本金不夠大、本業不夠強,渴望「以小搏大」的小資族。所以,超過91%的被動收入、財務自由追求者,最終的結果,都沒有達到他們一開始所計劃或期望的那樣。這也就算了,另一個要說的殘酷事實是:在這超過九成失敗率的「追尋財務自由道路」上,除了財務的負期望值外,整體快樂值的負面影響,更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嚴重!
※前述所謂的心智成熟度,只是個簡稱,其中應當包含了,先天遺傳的智商、原生家庭的背景、價值觀、後天的人生經驗、特殊事件及機運,進而對人格特質所產生的綜合變化......等等。
相信你我周遭,都很容易可以見到那種,陷入「資訊落後恐懼症」煎熬的財務自由追尋者。這也叫做「創業焦慮症」,不一定是指創業,而是泛指人活在那種,深怕「這一秒錯過了什麼,下一秒就落後這個世界」的焦慮心境。這種人自己可能沒有感覺,但他對周遭人帶來的不快樂感,其實是很強大的。但這種人卻往往以「上進心」而自豪著,他們可能會組成各種財商小團體,定期交流著許多,其實沒有多大意義,也沒有多大用處的理財資訊。最後還是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:平均而言,他們的心智成熟度,並沒有強大到,足以處於這樣的境界裡,然後還能往上爬,帶來正向結果。
當然,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鼓勵大家,都躲在自己的小確幸或舒適圈裡,而是要幫大家釐清一個觀念,就是所有追求被動收入、財務自由的人們,從追求的過程到最後結果揭曉,整體的財務狀況以及精神快樂狀況,到底是產生了正向的結果?還是負向的結果?各種被動收入、財務自由計劃,最後達成的比例有多少?尤其是那些,還要去上各種財商課程的學員們,其平均的結果又是如何?
百萬暢銷書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的作者,在多年後也自己承認,這樣的觀念是「不完全正確的」。因為在各種價值觀變化的更快速、更顛覆、更殘酷的現代世界,延後享樂的結果,往往是錯過當下的享樂,但結果什麼也沒得到。等不到第二顆棉花糖的機率,才是現實生活中的大概率事件。最常看到的結局之一,就是那些貪圖「以後的高報酬」,而喪失100%本金的龐氏騙局投資人。
同樣的原理,套用在【糟糠妻,也被棄】上面,也是適用的。那些把愛情過份理想化的年輕女人,自信地要陪男人熬過那段「什麼都沒有」的時期。但殘酷的社會中,最常看到的結果也是,女人把變現能力超強的青春,無償奉獻給一個「什麼都沒有」的男人之後,最後的結局也一樣是「什麼都沒有」,沒有錢、沒有快樂、沒有尊嚴......。然後最後,也沒了青春、沒了時間、沒了姿本。
所以,先別急著吃棉花糖,是個過時且錯誤的觀念。當下你握在手裡,而且能夠換來快樂的東西,才是你真正擁有的。雖然這麼說好像很殘忍也很不負責任,但對於沒有優勢家庭背景、沒有過人智商、沒有特殊機運的中產階級(及以下)來說,遠離所有的投資,然後讓通貨膨脹毫不留情地侵蝕自己的勞務所得,所得到的結果,絕對還是高於所有中產階級平均值的,也就是專注於每一個「當下」。絕大多數的中產以下階層,連當下都可能掌握不住或掌握不好了,更遑論去掌握那變化更快速的未來?同樣,購買力能夠發揮會大效果的時候,也正是「當下」,這點我們在先前的許多文章中,都已經有詳述。
當然,這裡也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執行,時下新流行的所謂「躺平文化」,消極的什麼努力都不做;而是要提醒大家,你人生的最大任務,就是在這有限的人生裡,裝進最多的快樂。也就是在衡量自己先天及後天的所有資源後,去採取能獲得「最大快樂期望值」的行動。然後最重要的,不要去奢望那些,你連種子的影子都沒有的果實。
不過,好消息是如我們在【致富的特權】一文中所說的,台灣的通貨膨脹以及資產價值,被非常高度的集中在房地產上面。這導致即使中下階層的勞務所得,就算有通貨膨脹的侵襲,卻依然享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「在地購買力」(Local Purchasing Power)。但凡事總是一體兩面,相對會被壓縮的,就是出國時的相對購買力,以及面對「買房」這個人生重大課題時的無奈。
不買房、不生孩的人生
香港早有個民間說法,想要快樂的人生,那就是「不買樓、不生娃」。這當中,不生娃這件事應該比較沒有爭議,普世價值幾乎已經公認,現代社會要生養小孩,絕對是一件「新貴族遊戲」。偏偏,台灣現在的狀況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