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那個在《暗黑真相網》的文章中,出現過很多次的公式嗎?
有錢人的賺錢速度 > 硬資產的漲價速度(房地產、奢侈品等稀缺資源) > 實際的通貨膨脹率(政府印鈔票的速度) > 民生用品的漲價速度 > 中產階級的賺錢速度 > 窮人的賺錢速度
單就這個公式來看,對於賺錢速度追不上通貨膨脹的中下階層而言,硬著頭皮買房,就某個層面來說,確實是在薪資無法有效成長的無奈下,還能把自己「往上拉」的一種方式。(通貨膨脹有兩種,一種是政府公佈的,平均每年2%左右的那種;一種是民間真實狀況,平均在8%以上的那種。本文所出現的通貨膨脹,都是指第二種。)
中產階級(含)以下的年輕人,必須要認清的第一個事實就是:房子從來沒有便宜過!即使你們認為某個房子很便宜的「從前」,在那個「從前」裡,跟你們一樣年紀、一樣階層的人,也不覺得房子便宜!而且,他們活在那個時代的壓力和痛苦,並不會亞於現代。
行為經濟學裡有個原理,現在一時想不起來叫什麼了(知道的人歡迎私訊提供)。大概是在說,在評論一項資產或商品,到底是漲還是跌的時候,不能光看絕對價格的漲跌(即使加上通膨修正),而還要考慮這項商品,所帶給人們快樂程度的變化。例如同樣的一項商品,經過通膨修正後,價格漲了10%,但它給人們帶來的平均快樂感,卻增加了20%,那麼這樣商品,到底是算變貴還是變便宜了呢?
不同時代的不同科技技術,也為人們的生活以及快樂來源,帶來了沒什麼明顯感受,但卻巨大的改變。什麼叫做「沒什麼明顯感受,但卻巨大」?舉例來說:在那個林強「阮欲來去台北打拼」的時代,北漂青年如果想要,每天和南部的青梅竹馬女友,講上一小時電話,那也許要花掉他1/3的月薪。但在30年後的今天,這樣的「享受」,不但每個月只要599吃到飽,而且還帶視訊。而599可能只佔一個現代北漂青年,月收入的1~2%。這種因為科技的進步,而將以往的奢侈消費,變成平價日常的改變,人們並不會有任何慶幸的感激,只會覺得這些平價日常,是理所當然的。
同理,在那些「從前」的日子裡,一定也有著許多,在現代看來,是那麼的理所當然,而且平價日常的服務,卻對當時的人們來說,是極為奢侈的享受,或甚至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而那些以往曾經的遙不可及,如今都一一變成了平價日常;所以也許,當時人們必須忍受的那些,不可及的痛苦,在現代就都一併被轉移到了高房價的這項痛苦上了。
也就是說,從前和現代,快樂和痛苦的組成成份不一樣了。人們的整體快樂值和痛苦值,也許還是差不多的,只是以往只佔15%痛苦的高房價問題,如今卻佔了50%;而另外的那35%痛苦,已經被科技的進步給消彌掉了。當然,這個數字是隨便舉例,毫無根據,但要表達的重點是: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快樂和痛苦來源,只是組成和分佈的比例不一樣了。
在九宮姓名學的學理中,「土剋水」的命格很常被解釋為好命,所以這個學派在幫孩子命名時,也很喜歡取土剋水的名字。但其實九宮學理中,並沒有特別偏好土剋水是優於其他命格的。每一種命格,都各自有一種「先天禮物」,有的命格是帶智慧、有的是帶貴人,而土剋水則是剛好帶財。所以,在這個越來越看重金錢的世界裡,土剋水自然越來越被認為,是比較好命的一種命格。但其實,中國最早的河圖洛書中,並沒有認為「財」是優於其他先天禮物的。
同理,買房這件事也是一樣的,它是一件很中立的事情,並沒有預料到,每個時代竟會帶來如此不同的痛苦指數。也沒有想到,一個「居住」的問題,竟然會延伸出那麼多複雜的其他經濟影響,甚至包含了人口的數量。但不管如何,與其說房價一直漲,不如說真正改變的,是現代人們看待房子的態度,以及對居住這件事的快樂轉換程度。因為,就是這些改變,導致了人們行為的改變(將越來越大比例的資產集中到房地產),進而導致房價連漲了20年。但這也說明了,這一路走來,人們還是不斷硬著頭皮買房的。因為,如果真的沒有人買,就不會漲。
另一個在經濟學上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,當前的台灣,已經是明顯R>G的經濟體了,也就是資產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的時代,而且這個趨勢,目前看來毫無翻轉的跡象。在那個大家認為房價低的「從前」,是屬於G>R的時代,也就是企業和老闆,如果有盈餘,把它投資在年輕人身上,平均的報酬率會比投資在資產上高。所以當時的社會財富,才沒有被大比例的集中到房地產上。真正能當老闆的,都不是傻瓜,當他知道拿錢去做生意,平均的期望值比買房地產高的時候,就不會將盈餘過度投資在房地產上。一直到發生R>G的死亡交叉後,台灣這個經濟體的財富,就大量的被吸納到房地產上去了。而且,吸納的速度,是高於真實的通貨膨脹率,也更高於中產階級的賺錢速度的。
除了G>R的基本面因素外,在九宮學理中,當時更是屬於革命時期,也就是戰後(或類似戰後)經濟體,大破壞之後的大建設。在那種經濟體中,相較於後來的太平時期以及現在的淫亂時期,當時的年輕人確實處於「機運碰撞」的落雷密雲下;抓住一份基層的工作努力做,很大概率可以搭上高經濟成長率的順風車。而不像現在的經濟體,是屬於比較成熟的狀態,什麼人擺在什麼位置,大致上已經底定,要發生七品知縣一口氣被拔擢為二品巡撫的機率,已經小得多了。(延伸閱讀文章:開創型職場與守成型職場)
房地產平均來說,是中產階級以下的老百姓,所能夠大面積接觸到,唯一能勝過真實通貨膨脹的資產;也是老百姓能以最低利率成本,開最高槓桿的資產。很殘酷的一件事就是,絕大多數(可能70%以上)中產階級以下的層級,賺錢的速度都拼不過資產報酬率,也就是柯P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說過的:「這是一個用錢賺錢比用勞力賺錢快的時代。」所以,在這樣的時代裡,「成功取決於你爸爸是誰?」(這句也是柯P說的)的比重,只會越來越高。
有人說,股市指數長年下來的平均報酬,都有個10%上下,是可以勝過通貨膨脹的。但越是中下階層的老百姓,投入股市的期望值越是負值。「平均值」這個玩意,背後藏著極大的陷阱,就像台灣每個人平均也擁有0.9977顆睪丸。股市是個相當錦上添花的市場,往往讓那些靠本業(或祖產)已經很有錢的人,變得更有錢。但某條水平線以下的人,往往只會越變越窮,然後玩的商品越來越高槓桿(因為本金越來越小)。那些在本業沒有混出名堂,然後號稱自己開除老闆、努力學習投資,最後在股市小資大翻身、財務自由的戲碼,如果你還在看,那只能說,你來看《暗黑真相網》還太早了點。(延伸閱讀文章:破解投資謬誤 - 存股的迷思2)
這是一張美國Fed資產總規模的圖表,用白話一點來解釋,就是「美國政府印了多少鈔票?」圖中可以看出,2008年的那次次貸危機,美國大印鈔救市(紓困),導致的結果就是資金氾濫,但這些過剩的資金,最後沒有地方去的時候,就是parking在房地產及股市。所以全球股市從2008年至今,已經走了13年的多頭,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多頭行情。(延伸閱讀文章:滿坑滿谷的素人股神)
但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,美國政府又是大印鈔救市(紓困),大家可以自行看看,這次的規模和上一次相比,可能會出現怎樣的未來發展?台灣政府印的鈔票,沒有美國那麼多,但是由過去的經驗我們可以知道,美國印鈔,對台灣資產市場的影響,不亞於對美國本土。台灣是個大賺外匯財的國家,賺錢賺到翻掉的台積電以及竹科,絕大多數的客戶都是付美金的那些鬼佬。
所以,你薪水沒有漲、你實質所得還倒退、台灣房價所得比越來越高、你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買得起房、台灣房貸餘額屢創新高......這些大家都知道。但問題是,這個經濟體中,整體的購買力,也是和總資產等比例的在增加啊!只是,那些新增的購買力,沒有被分配到你手裡而已。
自從中央銀行這種制度被發明,政府發行的法幣,被視作當然貨幣後的世界,稀釋貨幣(也就是通貨膨脹),就一直都是那些,掌握著貨幣發行權的寡頭精英,以及與它們親近的金融財閥巨頭,一起奴役百姓的最佳手段。而且,奴役於無形、奴役於理所當然。(這個話題要再細談,可能要再出一本書了,所以就先點到為止,不然羅斯柴爾德家族又要準備登場了。)
房子不是人買的,是錢買的
如果要計算未來,有多少「人」會來買房子?不如計算有多少「錢」會來買房子?也許會更真實一點。而且,能夠買房子的錢,還要加入在正規統計數據上,所看不見的地下經濟。台中那些博弈大老,每天的現金以億計算在流入,某天突然拿出一億三千萬的現金,買文心森林公園旁邊的房子,也只是九牛一毛。
還有,台灣很多早已把重資產擺在海外的富人,他們的購買力也是隨時虎視眈眈。只要那天心血來潮,彈指間都可以馬上移動,相當於一個中產階級好幾輩子的錢,回來台灣買進他想買進的資產;這些隱藏的購買力,也都是沒有加到正規的統計數據中的。
所以,要計算什麼「房價/所得比」,倒不如計算「房價/購買力比」,也許會更貼近真實一點。而且那個購買力,記得還要加上那些地下經濟的錢,因為檯面上的房地產,並沒有禁止地下經濟的錢來購買。
台灣未來的房地產,可能不會像過去的20年(也就是從SARS結束後)那樣的漲幅,但至少和真實的通貨膨脹率差不多,或略高一點點的漲幅,應該還是守得住的底限。但不管如何,主要大城市的精華地區,以及接近精華地區的地區,基本上還是會遠遠跑在中產階級的薪資漲幅之前的。
有人說,台灣的房貸餘額,已經高到如何如何的驚人。但其實,整個國家就像一張,兩邊都不斷放大的資產負債表,貨幣寬鬆(印鈔票)所造成的結果,就是在全民負債膨脹的同時,資產(購買力)也隨之膨脹。我們現在吃的維力炸醬麵,跟小時候吃的一模一樣 (但其實應該有變小包),但價格貴了三倍,是維力炸醬麵變好吃了嗎?所以大家搶著買所以變貴了?不是的,是因為貨幣的發行量變多了,也就是鈔票變薄了。而賺取這些變薄鈔票的速度,如果比不上整個國家資產負債表放大的速度,那您的購買力就會是不斷減弱的那大多數。
另外,少子化的議題,其實跟「房價/所得比」以及「房價/購買力比」的思維轉換,有類似的地方。在【人口衰退的新時代正式到來,該如何因應?】一文中已經說過:人口減少,是否代表著房價就會跌?這點日本已經給我們示範了,會跌,但絕對不是跌大城市的精華地段。相反地,那些以遠超過中下階層賺錢速度膨脹的通貨,更會大量的集中到更精華的硬資產上。
而台北市精華區的房子,以後就只有「本來就住台北市」的家庭的後代買得起。沒有出身在這樣
總體下的個體表現
這次考試全班的平均分數,從上次的72分,退步到這次的64分。但班上還是會有同學從50分進步到80分,是不是?
整個台中市的人口,在今年(2021)一月份到五月份,是淨移入增加了0.1%,但其中的北屯區,竟增加了17%,第二名的烏日增加了11%、第三名的南屯區增加了9%。而人口淨遷出的地區,除了第一名的石岡是減少21.8%外,第二名到第六名,分別是中、北、東、西、南區,減少了11.6~21.5%。這個趨勢不是很明顯嗎?就是跟20年前的台北一樣:中產階級正在被往外趕!
第一批從台北被趕到中永和、板橋的人,會覺得「相對便宜」,但其實只是因為,他們只負擔得起這裡。但原本住中永和、板橋的人,可就不這麼想了,他們可能要被趕到三峽、林口,才會覺得相對便宜、才負擔得起。那麼台北市呢?會由原本就住台北市的人,以及他們所延伸出的姻親血親,越住越大。還有就是那可能佔總人口10%不到,白手起家,賺錢速度遠高於通貨膨脹率的新世界超新星。
記住,GDP、股市指數、房價指數......,都只是一個平均數,但在每次平均數的背後,一定有人相對的大幅進步、有人相對的大幅退步。而第一批被趕到新大陸的移民,雖然心有不甘,但也只能接受「我只負擔得起這裡」的現實。而如果您不是那賺錢速度在前10%的超新星,那麼硬著頭皮買下這個,我剛好負擔得起,又是人口大量移入地區的房子,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人生選擇。
其他區域真的不敢亂說,但台中的西屯區、南屯區、北屯區稍微外圍一點的重劃區,離市中心真的只需要10分鐘車程,現在的房價以及發展狀況,真的很像20年前的中永和、板橋。尤其是北屯區太平上面的那一帶,現在的新房子大約每坪20~25萬之間就可以買到,也就是大約700~800萬,就可以買到一間新的電梯大樓兩房加車位。這有點像大約20年前,新北市的中永和、板橋......等地區一樣,離台北市不算遠,但當時是台北市中產階級年輕人可以買得起,最接近台北市的房子的最後機會;那時候沒買的,就再也買不起了。
幾年過去,同樣階層的這個族群,即使收入和存款有所增長,但絕大多數的這個階層,還是不斷的被往外趕,到林口、三峽、淡水......等地區,現在甚至已經被趕到了桃園。但現在變成只買得起桃園的這個階層,在20年前卻是可以買得起中永和、板橋的。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,台灣的資產報酬率長期明顯大於經濟成長率;也就是中產階級收入增加的速度,完全跟不上資產(房地產)增值的速度。但是,他們當時還是嫌中永和、板橋太貴。
台中的現況,很像20年前的新北市。西屯、北屯、南屯稍微外圍一點的新重劃區,真的是中產階級年輕人,最後可以買得起的機會了。如果現在不買,幾年過去,即使收入和存款有所增長;但屆時買得起的區域,很可能就會跑到什麼沙鹿、梧棲、清水(也就是更遠的海線)等區域了。 台北也好、台中也好,相信很大比例的有房中產階級,現在都已經買不起,當年自己買得起的這間房子了。
另外,